近年来吉安市各县区为让市内教师更好的为教育事业出力,开通了教师“绿色通道”和“对调”。万安县停了多年的对调,也在今年6月重新出台,但了解,今年由万安县人社局发布了“对调”的公告,公告上只说明了对调的调入条件,对于调出方有正式编制的教师并没有明确服务年限要求。公告发布后,去县教育体育局提交申请后,却被告知一定要满足5年的服务年限否则不让对调。 由于疫情原因,就业受阻,我考入了万安县的教师,这几年来我积极参与了万安扶贫、抗击疫情的各项工作,坚决拥护单位的工作部署。但自2022年5月份以来,我经常腹泻,便血,身体感到不适,9月做肠镜检查,患有炎症性肠病,医生告知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以流食为主;加之患有高尿酸血症,痛风经常急性发作,由于单位深处远边地区,举目无亲,病情发作,无依无靠,工作上面临很大的困难。对于有正式编制虽然没满足5年服务期限的教师,吉安市大多数的县、区,都有对调政策,例如:泰和县、新干县、峡江县、吉水县、吉安县等县,都会为存在困难、有需求的教师开绿灯,推进教师返乡。即使2022年7月开通对调政策的遂川县,对于已转正式编制没满5年服务期限的教师,也开了绿灯,只要愿意支付合同说明未满服务年限的违约金,就允许调出返乡。 教师对调是一项好政策,推动异地教师返乡,不仅对教师们大有裨益,而且对稳定人心和教师队伍也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队伍稳定。教师队伍不稳定,对当地文化、民生有着极大影响。近年来,万安县教师队伍一直比较紧张,“绿色通道”和招聘教师稳定的是当前教师人数,把握原则,放宽政策,开放“对调”通道稳定的是人心。开放“对调”通道,教师回到自身家乡的土地上任教,让教师队伍更能扎根于当地教育事业。 二、有利于教师照顾家庭。顾大家兼顾小家。在教育路上,不缺的是对祖国花朵的呵护,但心中对家庭分居的痛苦也只有自己清楚。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上,为广大群众开设了绿色通道,市下属各区县教育局对教师队伍的“绿色通道”和“对调通道”同样是体现着这一原则。“对调”通道满足的是两个家庭的团聚,成就的更是两个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人儿! 三、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吉安市教育的征途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作为吉安人民倍感荣幸!作为义务教育的一名教师,在自身岗位也在贡献着自身的一份力。开设对调能增加教师获得感和幸福感,一个充满斗志为家乡教育奋斗的教师,更能把自身所学所悟的知识作为种子播撒到家乡最需要的地方,静待花开! 特此建议万安县教育体育局能开放教师“对调”通道,为有困难、有需求的在编教师,移除阻碍,开绿灯,再增添一份温暖!望领导采纳,引以为感!
万安县教育体育局 回复:
易水寒:
您好!非常感谢您为我县教育事业做的贡献,我县为了稳定教师队伍,2016年以来一直都实施绿色通道政策,今年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2023年万安县在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返乡工作的公告》,鼓励在县外工作的万安籍人员或者配偶在万安工作并落户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返乡工作。公告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只能以对调方式调入。调出人员按签订的协议和我县相关规定实施。今后我县将进一步科学完善调动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万安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万安县教育体育局
2023年7月11日
回复时间2023-07-11 18:01:11
《问政江西》栏目组 回复:
您好,您所反映的问题已转交至万安县,敬请关注处理结果。
回复时间2023-07-05 15:16:18
网友:文明使者 2023-07-14 15:39:31 发表评论:
希望跨县对调把手续和条条框框简化,像前几年一样,莫设置太多门槛,让双方县的老百姓及学子享受到实惠,不要让人家感到愁、烦、痛!这样甚好!
网友:文明使者 2023-07-14 12:45:58 发表评论:
我市前几年各县办理的跨县对调都蛮不错,也很顺畅,也体现了人性化。为何今年就不能延续之前的好的做法,而去增设一些过高的门槛只会增添当地百姓和学子的无穷烦恼,让百姓心痛!本人认为应把好事办好,办实,要坐下来俯下身子帮学子们集中办理各项手续为宜,人民的勤务员就再现啦,双方县民肯定会拍手点赞!很期待哟!
网友:天边云 2023-07-13 10:07:24 发表评论:
本来对调是件非常好的事,从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方面来说,都有利于本地老百姓及其子女安居乐业,而不应设置诸多不合常规的条款加以阻拦。应广开方便之门,使对调者都能成功对调为佳!
1、所有内容,一经提交,均无法撤消或修改,请您慎重对待每一次发言。
2、在必要时,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3、所有留言本站在未调查核实前,概不负责其真实性。
发帖人 :不满意
发表评价:
咱万安县近年一直在比拼跨越赶超中奋斗不懈,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宏伟蓝图擘画了,但细微处也要发力啊,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肯下下功夫,更显温度;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更显担当。评价时间: 2023-07-14 23:05:45